惜离·归来

2016年3月19日,晴

(通讯员:陈雨豪)“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宋】晏几道《鹧鸪天》

短短的14天就像穿梭林间的鸟啊,叽喳掠过,恍惚间从起点走到了的终点,还是同样的站牌,还是同样的大巴,同样的机场和同样的清晨,来来去去依然笨重的大箱子,恍如一切在这两周间都一闪而过,从未发生;又似做了一场梦,我们刚刚才来到澳洲。不管怎样想,此时站在车站的我们,些许察觉我们的内心是沉重了许多。来是空荡的心如此就要离开,已是满载而归。一样而又不一样。

第一天,我们怀着兴奋和紧张焦灼的心来到的大洋彼岸,手里攥着提前发来的家庭信息表,期待而又天马行空的幻想我的寄宿家庭会是怎样。当我们的接机大巴开入校园,看到一群家长在车站迎接我们,手里举着不同的姓名时,我们更加紧张,甚至有点陌生和害怕,毕竟对于我们来说,都是第一次,也必须要迈出这一步,与陌生的外国人交流,于是带着冷漠、恐惧和压力,我们被自己的家长各自接回了住宿。陌生的人,陌生的家,陌生的环境,感觉周围的一切,甚至空气和水的味道都是新鲜和青涩的。我们思念着祖国,思念这家人亲朋,更想念我们团队的每一个成员,哪怕有一个在此时陪伴自己都是一种心灵的慰藉。

我们拥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家庭观念,不同的文化思维,不同的饮食习惯,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语言成为了最大的交流阻碍。但是在这两周里,我们尝试相互接触,尝试努力学习,我们相信微笑是世界的语言,我们相信“excuse me”和“thank you”是不会被拒绝的,就这样我们带着民族的自豪感和亲和力在2周中改变自己,也改变着澳洲人对我们的看法。

我们送给他们带有中国特色的小礼品和可爱的小熊猫,他们爱不释手,摆在了家里最显眼的地方;在家庭日我们为他们做了丰盛的中国菜肴,他们欢喜若狂,爱惜得连菜汤都要留下,做明天汤汁烹饪其他的食物;我们一起欢歌笑语,弹琴舞蹈,音乐与舞蹈成为了文化鸿沟中的坚挺桥梁;我们一起去海边散步、嬉闹,弄潮儿和海之子成为了海滨最融洽的伙伴;我们一起在后院游泳,在房间打游戏,一起聊天,一起享受的美好的时光。时间滴答就在指缝间慢慢的激发着奇妙的化学变化。当有天因为观看演出的原因,我们归家的有点晚,心想家人肯定早已睡去,尽量不要打扰到他们,可当我们走到家门口,门口那盏的灯通亮地照耀回家的路,等待着我们归来的脚步,我们的双眸温润了,就在我们站在门口还没有回过神情,门悄悄地打开了,妈妈抱着baby,探出了脑袋,可能由于室内外温差的缘故,保护baby的健康,女主人只是尽可能将头探出来,望着我们的身影,当她确认是我们的时候,才露出了放心的笑容,迎接我们回家。

他们常常会跟我们说,“你来这里时间不多,悉尼有很多值得去欣赏的地方,所以尽可能放学后到处转转,玩一玩,注意安全就行了。”就是如此,我们走的越来越近,也融入了这个朴实低调、充满关爱的家庭。

记得游学刚开始有一天周末,他们就带着我参加了他们的家庭日,带我逛了逛中国聚居地,还找了一家上海菜馆吃饭,回来的路上也热情地带着我夜游了悉尼奥林匹克体育馆;记得每天清晨跑步,总能碰上几位友善的路人和邻里,亲切的相互问候;记得去水族馆门前买票,我们有很多问题想要咨询,年轻的女孩从始至终面带微笑,逐一回答了我们的不解;记得、、、、、、

此时,迎接我们的大巴徐徐停在了第一天那个每天都会上下学的车站,一样的场景一样的人一样的时间一样的物。我们与我们的寄宿家庭成员依依不舍的拥抱和最后的惜别,拍下最美的合照化作两岸漂洋过海的思念。我们的心是满满的,暖暖的。或许我们与来时有着一样的周遭和一样的疲惫,看似没有带走一分一毫,但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在我们的脑海里,悉尼与悉尼人已被清晰镌刻。

我想正是因为这种多元文化组合的国度,才使得它巨大的包容性与国民的友好亲善成为了悉尼最强有力的标志。悉尼犹如一位展开双臂的慈祥的中年人,带着温和的笑容,迎接着每一位造访这里的异国游子。

悉尼人民在分别时都不愿意说“Good Bye”,他们珍惜每一段人生中的美好情愫,珍惜每一位给予快乐和温暖的友人,他们更希望在分别之时,许下约定,在未来的某时,我们一定会再次相见,于是他们对我们道了一声“See You Again”。

2016年3月19日晚十点,最终我们平安到达了祖国母亲的怀抱,回到温暖美好的家乡,并圆满完成了此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恒峰国际g22在线登录电子音乐系与舞蹈专业师生赴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为期两周的专业交流访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