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学科本科生参观巴黎圣母院及凯旋门

(记者 蔡文思、盛情;摄影 程璜鑫)法国当地时间2016年2月13日早9点35分,我院欧洲访学团在领队老师马林的带领下从巴黎郊区出发,前往巴黎圣母院。

访学团沿塞纳河前行,一路经法兰西国家图书馆,过塞纳河码头,隔着雨幕看尽巴黎风光。在前往巴黎圣母院的途中,马林老师向访学团详细介绍了巴黎的历史及发展状况,他表示:“二战结束后,巴黎的规模不断扩大,并且一步一步的成为法国最重要的城市。且整个法兰西的经济、文化、政治,以及科技等都集中于此,更巩固了巴黎在法国的地位。但为了保护巴黎的环境,巴黎市区只接受轻工业,而不接受大型重工业,这不仅让巴黎城区得以正常发展,亦使得巴黎郊区的面积扩张得越来越大,这也成就了现在的‘大巴黎’与‘小巴黎’。”

上午10点16分,访学团抵达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是一座位于巴黎市中心、西堤岛上的教堂建筑,也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堂。站在巴黎圣母院门前的广场上,马林老师向访学团介绍道:“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至今约有850多年的历史,属哥特式建筑形式,是法兰西岛地区哥特式教堂群中具有关键意义的一座,亦是巴黎地区年代最为古老的建筑之一。”

随后,马林老师带领访学团进入教堂内部进行参观。今年正值圣年,教堂内正举行隆重的受洗仪式,以响应梵蒂冈的祭拜盛典,巴黎圣母院大教堂的主教亦在其中。访学团成员均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拿出相机,记录下这一神圣时刻。对此,马林老师表示:“圣年对于教徒来说是有着重大意义的一年,且巴黎圣母院的主教地位很高,可与米兰教堂、科隆教堂主教并肩,而主教的出现也足可见天主教对圣年的重视。”而关于教堂的设计,马老师则认为,巴黎圣母院的结构关系与米兰大教堂是一致的,总体呈十字交叉式,亦同样具有‘高’、‘棱’、‘空’的特点,但总体设计却不尽相同。与米兰大教堂相比,巴黎圣母院既保留了哥特式建筑的特征,亦在其中融入了新的元素,使得其建筑形式富有变化,十分独特。说罢,便引导访学团在教堂内继续观赏。

参观完毕,访学团一行即在马林老师的带领下驱车前往凯旋门。

午时12点05分,访学团经香榭丽舍大道抵达凯旋门。凯旋门始建于1806年,相传是法国人民为纪念拿破仑大败奥地利而建。马林老师认为,凯旋门正如其名,是一座迎接外出征战的军队凯旋的大门。而在它两面门墩的墙面上,则雕刻着四组以战争为题材的大型浮雕,分别代表“出征”、“胜利”、“和平”和“抵抗”。此外,马林老师还表示:“凯旋门的四周都有门,而门上的浮雕既纪录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也纪念着为二战而死的无名英雄。”语毕,更带领访学团成员穿过地下通道,对凯旋门做近距离观察。

下午16点10分,访学团一行穿过香榭丽舍大道,经巴黎歌剧院,跟随马林老师一同漫步在巴黎街头。穿过大街小巷,零距离感受着独特的巴黎文化与时尚氛围。晚19点20分,访学团乘车经过埃菲尔铁塔。此时天色渐晚,而埃菲尔铁塔却在黑夜中熠熠生辉,似比白天更加引人注目,这更引得访学团成员发出阵阵惊呼。对此,有访学团成员表示:“可以在巴黎的夜晚见到闪耀着的埃菲尔铁塔,实在不枉巴黎此行”。

晚20点20分,访学团在马林老师的带领下返回酒店,在巴黎的夜雨中结束了一天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