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勃拉邦世界文化遗产地保护中心副厅长讲座(实习笔记)

(摄影/王铭毓)9月8日,老挝琅勃拉邦世界文化遗产地保护中心副厅长萨伟先生给写生组进行了一次专题讲座,从琅勃拉邦历史、政治、人文、环境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保护区由来、发展、成果及存在问题。让同学们有机会学习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运作方式,遗产保护的具体内容及其背后的原因。

讲座后,热情的萨伟先生带写生组参观了保护中心办公区,介绍中心的运作情况,包括保护区建设的规范,传统建筑、饮食等文化信息库的建立等等。这次难得的讲座使大家有机会较为系统、完整的了解琅勃拉邦世界文化遗产地保护的主要内容。

实习笔记:琅勃拉邦的变迁

文/王铭毓 9月8日

今天,琅勃拉邦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萨伟先生为写生组做专题讲座,给我们讲解古城王都琅勃拉邦的发展历史。任何一国国家的发展都有他自己的兴盛衰竭,潮起潮落。“王都”也曾面临过转型挑战。当地官员们也曾经想将琅勃拉邦建设为摩登现代的都市,也曾略微朝这个方向改变过,但他们遗憾地发现,如此会失去琅勃拉邦的特色,被世界遗忘。老挝清醒地意识到悠闲亲近自然甚至看似“落后”的模式才是发达国家、外来客看中的独到之处。我私以为,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否是讨好大众,一笔委婉无奈的交易?顺应大众,坚持小众文化,反抗一个平庸时代。

但是老挝真的得到了一片绿洲了么?

因为长期缺乏资本市场及先进技术,老挝向国际求援,琅勃拉邦的再建大多都是偶法国规划援建的。在谨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设标准下,拒接违规建设,土地滥用。在琅勃拉邦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面貌的同时,也面临着如同国内“拆迁”现象,甚至更为复杂。居民为追求经济利益、便捷生活任意扩建,甚至将原本是世界遗产保护项目的池塘填平建屋,政府无奈强行介入。政府不仅要向百姓科普合理规划的重要性,还要向内部官员做思想工作。这时一座休戚与共的小城,居民大多是官员的家属,在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抉择下,须得牺牲小我成全大我。

琅勃拉邦的变化很大,合理规划、清洁街道、掩埋电线、建筑返古。从政治上的社会主义国家更倾向于文化、经济上的资本主义的享受。像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南洋后花园,在古城原本的框架毛培中灌注了法国审美的水泥。花园洋房式的白色围墙与栅栏、鲜艳的鸡蛋花、转角可见的各式咖啡店,餐饮文化也已西化——咖啡面包三明治......我想,现在的琅勃拉邦应该与澜沧王朝时期的琅勃拉邦有所出入。

但这些也都是站在现代发展节点上,琅勃拉邦的抉择与改变。